15



 

華語文語言政策

 


 

 

授課教師:楊聰榮 (師大華研所海華組)            開課期間:2011學年度第二學期

開課單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國際與僑教學院華研所 上課時間:每周三 9:10 ~ 12:00

本週主題:15.(5/30) 漢字與華語

 

 


 

本週版主張君川


由負責報告組別全體擔任版主並選出一人做為
輪值主席

 

書目整理


請整理相關議題的各種書目包括課堂講
義及同學提供的材料及自行找尋的參考資料

 

上課筆記


上課內容與討論 Lecture and Discussion
由負責報告組別整理上課筆記大家補充。

 

語言政策與幼兒教育-以新加坡、香港及台灣之分析比較

期末報告呈現

明敏的報告

歐盟非單純國際組織除了經濟整合也有政治整合的作用因此對於成員國的語言有所影響也有計畫保障各國內少數民族。超國家組織要如何制定語言政策既要有歐盟工作用語言也要保障少數語言要用什麼標準與方式讓各種語言進入歐盟的語言規畫之中這是重要問題。以及執行問題例如是只要翻譯即可或是是否所有文件都要翻譯成各種語言語言使用、翻譯、外語學習、語言地位等問題都是這個題目可再發展的地方。

 

振峰的報告

台大的華語教學系統至少可從三個層面分析首先是文化外交層面台大與美國大學的合作這是台大擔負國家政策的一個重要表現因此史丹佛中心的外移可從外交的層面討論以及學校決策者的思維(是否在決策的過程中破壞了更上層的外交策略與默契?)。第二個是華語老師的層面因為這群人是大學的正式員工可探討學校如何保障自己培育出來的這些師資從而可知學校缺乏政策方向、或也可探討勞動權益問題。第三是教學內容層面。

 

君川的報告

如將這個議題放在文化政治的角度語言源流具體呈現的例證之一也是矛盾之所在。在實施該運動的同時正好是國內華語/英語源流衝突最激烈的時候在國內/國際反共恐共的氣氛下限縮華語文教育如關閉南洋大學但又在民間推動華語文教育。這恐怕是英式的政治邏輯值得深入討論辯證。據聞該活動的推行受台灣國語運動的啟發試以抑制方言的發展。

 

之恬的報告

題目暫定為〈日本近代外國語教育政策發展〉

和中國一樣身為亞洲國家的一員日本在近代深受西方帝國主義侵略之擾黑船入港時被迫開始和西方通商貿易的時代和中國不一樣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勵精圖治下定了西化的決心這一次的改頭換面使得日本從帝國主義戰敗國的陰影走出從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日本嘗到了戰勝的滋味關鍵在於西化的成功本文主要探討的是日本成功現代化的過程中在語言政策方面曾做過怎樣的改革以及改革的成效如何由於英語對亞洲國家而言是接觸西方知識的起點因此本文將從日本對英語第一外國語教育教育政策採用的手段和方式來一窺這個在20世紀初崛起即使到21世紀的現在對世界仍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亞洲國家其有關當局是是如何透過語言政策達到現代化的目的又是如何在吸納外來新知和維繫傳統文化之中找到平衡使得日本成為國民普遍英語水平普通也能成為現代化成功大國的方式

 

易修的報告

題目美國近代以來語言政策之發展

      美國於20世紀初其語言情形是非常複雜與多樣性的但是今日英語仍是美國主流語言只有不到1%(1990 Census)的美國居民不會說英語可見其中必有端倪因此本研究便試圖探討其近代美國語言政策之發展以了解當今美國語言景況之歷史脈絡。

 

 

課前準備 Before class


在上課前撰寫課堂講義之摘要及心得
負責報告組別要準備回答問題。

 

梁月美陳學怡〈語言政策與幼兒教育—新加坡、香港及臺灣之分析比較〉

   

    目前無可否認的是共同語言仍以英文為主也以一個國家的英語能力作為與國際接軌的程度作為一個標準使得各個國家相當重視英語也相當重視英文這項語言教育但是大部分的國家英文並非是第一語言隨著各個國家不同的風土人情對於英文也有許多不同的英文教學政策也影響當地人對於英文學習的成效因此藉由於台灣周遭國家來做對比及探討其我國目前的語言教育的問題和未來改進的方向。

 

    新加坡的地理環境與台灣相當類似都是海島型國家以對外貿易為主的國家加上外來移民相當多主要的族群有中國、印度及印尼居民以華人、馬來人及淡米亞人為主因此也產生許多國家少有的4種官方語言有英語、華語、馬來語及淡米耳語從多語言政策也反映新加坡在族群問題的困難度和複雜度在社會經濟和政府的主導下在新加坡中上階層通用英語溝通英語佔據了高等語言的地位在華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下許多家長仍認為英文學校可以帶給自己子女更多的就業前景從1970年以來英語學校佔了所有語言學校的比例已將近90%就讀英文學校的人數更是年年增加發展到後來全國的學校已不再有英語和華語學校之分所有學生都以英語為第一語言其他語言都是第二語言並取消單一語言的考試制度這樣的雙語政策主要使學生能精通英語和母語然而這樣的語言政策推行下來實際上根據新加坡教育部統計僅有10%~20%的學生能精通華語和英語因此他們的兩種語文能力無法發展到精緻的程度加上政府過於尊崇英文導致新加坡人民對於本國文化認同的低落和母語的式微傳統文化無法傳承的困境。

 

    香港則是在英國長達154年的統治漸漸成為雙語社會英文也是官方語言由於香港缺乏自然資源故也是國際貿易為導向的國家英文不僅用於職場溝通也是政府法院工作的語言以及明星中、高學校的教學語言但是大部分的家庭仍是以廣東語為主因此香港並沒有像新加坡的種族溝通的問題只是單純的對外溝通語言的問題在1997回歸中國後中文取代英文成為政府的官方語言推動政府公務員在公事處理上多使用中文多講普通話現今香港採行的語言政策就是「兩文三語」兩文是中文和英文三語則是廣東語、普通話和英語在南英國統治下對於語言並沒有法令限制在大部分香港人普遍認為小學以英文教學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小學時仍是以廣東語教學中學則分為中文中學和英文中學但港人跟新加坡人在心態上一樣仍是偏愛英文中學就算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仍無法避免中文中學逐漸減少的命運1970年仍有114一家10年間已減少一半只剩57間雖然香港學校基本上是雙語學校但相當意外學生在中文和英文的能力嚴重不足主要的原因在中文方面仍是以廣東語為主平日生活習慣仍是以慣用廣東語所致但以香港的未來語言教育英語的地位仍是相當穩固。

 

    台灣的語言政策有很深的歷史背景在1945年以前台灣可以說完全聽不懂華語整個台灣而言閩南語具有絕對的優勢就連客語和原住民語在各自的地區都有很高的使用率而導致台灣語言教育發生改變在1945年脫離日本的統治後政府極力推行「中國化」包括國語成為課程的重點科目、各級學校一律採用國語教學推倡說國語運動其主要目的希望透過語言政策達成精神統一和政治安定的目的在國民政府半世紀的推行下今日在台灣華語的使用率已超過閩南語了客語和原住民語言沒落的情況更是嚴重就台灣而言英文學習環境其實是相當缺乏的台灣高等教育亦未以英語為教育的語言因此並沒有像新加坡以語言能力作為考試成績雖然目前教育部有計劃國小3年級開始實施英語教學但語言政策仍不是相當明確所以雙語的幼稚園和國小在坊間仍是相當多因此以新加坡的英語分流教育和香港在中、高學便以英語為授課語言這種以英語為第二語言地區的一項特色其實在台灣上是不成立的在台灣對於英語政育定位並未明確確立借鏡各國的英語發展的歷程作為未來規劃的參考在所有條件尚未成熟的情況並沒有必要強求一定要像香港和新加坡一樣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一種。

 


郭之恬周質平〈漢語漢字的現代化與國際化

 

本文從宏觀的角度暢談現代漢語和漢字在國際上的地位與歷史淵源的轉變現針對文中標題「台灣的語文現況與發展」和「是繁簡也是古今」兩段來分析討論之

 

就「台灣的語文現況與發展」段落中作者提到「語文政策往往為政治目的所服務此現象以台灣近20年的語文政策改變最為明顯」作者指的台灣語文政策改變為以強調「母語教學」或「原住民教學」取代「國語教學」但作者表示以國語教學基本上只能表達中國北方方言的歷史和語言事實而以母語教學無疑是置台灣人民語文習得和語文能力於不顧。

 

後者就作者觀點為「母語教學實際上也就是方言教學無異是想將台語漢字化或漢字台語化來達到以閩南方言取代普通話的目的。」這個目的對作者來說是可以理解也是值得同情但這個做法也不是創舉早自晚清韓子雲的《海上花列傳》就曾被譽為吳語文學的先驅開始而其身為方言文學一傑作對後世之影響為何自張愛玲翻譯成英文和國語後且不待多言。

 

作者在下段提到台語漢字化並不是愛不愛台灣的問題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語言問題漢字基本上是一種表義的文字台語化的漢字往往只取其音而不取其義台語漢字化的結果無非是用漢字紀錄台語發音那還不如用羅馬字母拼寫台語來得更簡明。再說香港至今不放棄用漢字寫粵語對於不通粵語的中文母語者來說看粵語的方塊字就像看日文中的漢字「一生懸命」四個字看都懂但就是不解其意為「努力學習」所以粵語漢字化無異是文盲化綜觀之方言漢字化的結果是孤立自己而自絕於多數而台灣相對於香港來說在對待普通話這個話題時採取的態度為香港的反面大陸走漢拼台灣就堅守注音大陸推簡化字台灣視簡化字為破壞中華傳統文化的陰謀。然而聯合國在2008年後的漢字使用宣布只用簡化字不再繁簡併用這則新聞實則說明國際社會間對漢字所持的態度。

 

作者舉出了中國歷史的數項文字演變說明書同文的必要與台灣固守舊制的自絕生路態度並強調所有認為繁體字是正體字觀念的人應該作一調整──如果堅持繁體字為正體字為中華文化的傳統那為何不用小篆來做為台灣通行的文字呢如今國際社會取用簡化字不用繁體字因此簡化字勢將成為「正體」而繁體字成為「古體」。如今漢語拼音已經在全世界的中文圖書館做了統一基本上所有中國人名和地名都有一致的拼法台灣何時能打破「孤島現象」而順應國際潮流呢

 

讀後感

 

筆者大致能理解本篇文章所想表達的理念但對最後的台灣使用繁體字和注音就是自絕生路自成孤島云云不甚同意。

 

個人覺得能在國際社會間擁有統一的漢字字體很好但為何選擇簡化字而非繁體字其原因值得思慮若撇開政治因素不談若今天大陸使用的不是簡化字而是繁體字或漢字羅馬化假設漢語拼音成功取代漢字了聯合國還會選擇簡化字嗎若不是的話那就不是語言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此處略而不提

再者使用繁體字和簡化字的概念既然是相對的那麼對台灣人來說使用和中學讀本大學古文讀本相同的字體有何自絕生路可言即使不讀古文中國藝術中的字帖和國畫題字若不識繁體字是否就變成少數鑑賞家和考古學者的專利了在大陸或者是但在台灣隨便一個中學生都看得懂這跟有沒有文化無關關鍵在識不識繁體字。

但個人並不反對外籍學生選擇簡化字不選繁體字這是個人自由以及學習目的不同並不太大影響對中文語言能力的掌握但對中文母語者我認為只識簡化字不識繁體字是很可惜的事

再提到漢語拼音和注音問題這一點的觀念對外籍學生來說正好和上述漢字相反作者就自身接觸中高程度的外籍學生經驗而言都提到了從注音學發音比用漢拼學發音來得正確而容易掌握。以前陣子來所上演講的史國興教授所述為例「Caocao是誰怎麼樣說吃yu不會說成吃yu Wo shi xuesheng,怎麼樣不會說成我學生」

大陸老師說大陸幾億人口都用漢拼學中文怎麼大陸人能說外籍學生就不能說了因為大陸人不是靠漢拼學發音位置但外籍生卻是在對漢語語音毫無概念時倚賴著漢拼在掌握發音部位所以說大部分中文發音良好的學生自言他們認為學注音比學漢拼更精確。

 

張君川Norm Friesen, Critical Theory: Ideology Critique and the Myths of E-Learning

 

 

 

李易修:Nancy H. Hornberger〈 Language policy, language education, language rights: Indigenous, immigrant,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本文透過作者實地田野調查之例子,證明語言政策、教育以及權力可最為頻危語言之載體,提升其活力、適用性,並使其得以傳承延續。

 

        在巴西亞馬遜地區。自1983年起該地區的便開始訓練土著教師作為頻危土著語言教學者,而到了1997年時,已有來自8個少數族裔群的教師在此受訓作。這個計劃的三個特色是:(1)教師接受訓練學習其族裔語言的同時,也教授其社區該語言;(2)強調教師的反自實踐(reflexive practice,意指在事情進行過程中不斷學習成長)(3)明確的「語言如同資源」(language as resource)方針,鼓勵教師多使用土著語言為教學媒介、交換彼此不同的語言。該計畫將這些種子教師的教材彙整並檔案化,提供更多教師自我提升與學習。

        透過該作法,Shawandawa地區的母語教學者逐步扭轉了語言消逝的頹勢,透過創造更多土著語言的內容來乘載文化,當地的教師很有信心能夠改變這一切逆境。

 

        世界各地土著語言最大威脅在於無法傳承下一代,根據Krauss估計,全世界6000種語言,只有少於600種能安存到下個世紀,例如在美國加州原有100種語言,僅剩下50種,而幾乎所有的印地安人語言都不再被下一代所學習。

        過去十年,頻危語言逐漸受到學術界重視,舉辦了眾多相關的會議。頻危語言、族群同樣面臨許多衝擊,並且逐步消亡,包括現代化的傳入、主流文化的影響等等,引此必須動員所有資源才可能抵銷損失。

 

        復興語言的工作,不僅要包括少數語言的社群,還要包括語言教育專家,這些專家必須去制定復興計畫,去修訂語言政策。

       
        語言當作資源的做法並非必定有效,但透過這樣的作法,可以改變社會的語言階層,可以達到一定成效。在這種作法下有系統的提供孩子語言學習,有助於語言保存。語言的價值必須從多元的角度看待,任何人特別是少數族群,都有使用語言的自由,而且不為此被歧視。總之全球化衝擊之下,土著語言受到衝擊逐漸消失,但是官方的政策是能夠逆轉這種趨勢的,並使其加以保存。

 

 

 

 


 

徐明敏江惜美華語教學的現況與損失

 

本文先說明近代華文教育之發展再點出目前所面臨之問題。

 

一、台灣華語文教育之發展

 

近五十年來臺灣在華語教學方面一直由國立華僑大學先修班負責華裔學生的華語班同時師大國語教學中心也負責外籍生學華語的工作。後來各大專院校也招收外籍生、僑生間接的有各大學的語文中心加強外籍生以及僑生的華語能力。2000年大陸積極展開海外華文教育市場臺灣則在東莞成立第一所臺商子弟學校。

 

2003年教育部成立「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政策委員會」統籌對外華語文政策、發展對外華語文教材、培訓華語文師資並負責國家華語文檢測。而我國的僑務委員會也建置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整合華語文教材將華語教學數位化同時因應美國2006年秋季起在各高中開設「AP中文」課程。除了中學、大學與社會人士的華語教學幼教的需求也大增於是華語教學漸漸擴大延伸。

 

二、大陸華語文教育之發展

 

1949-1957政府為保護僑民鞏固僑胞對國家的向心力鼓勵僑生回國升學。當時僑生約兩、三萬人1957年大陸境內僑辦中學高達67所。

1958-1964為提升國際地位建立與各國的友好關係改採「落地生根」鼓勵華僑爭取居留地國籍暫不鼓勵僑生回國升學。

1965-1975文化大革命取消僑生獎助學金海外僑校甚至於紛紛關閉。

1976-1989恢復擴充僑校、招收僑生僑教從組織到立法始臻完整。

2000-現今積極完整的策略擴張華語文教育市場並行銷文化。2006年在中國一千多所高校中有四百所已向外國學生開放每年到中國學漢語的學生近十萬大約為台灣的十倍。

 

三、目前華語文教育面臨之問題

 

(一)師資問題

現在台灣很多大學開辦華語師資培訓班、華語文研究所以及民間的華文會、宗教團體等大量培育華語教師。然而這些師資是否足以勝任華語教學的工作作者認為一位稱職的華語教師須具備三項條件

1.中文專業並非每位老師均有中文系的背景但若對自己的語言或文化了解不深如何教學

2.教育專業缺乏教育背景訓練的教師應針對他的學生來源修習相關教育課程。如教育心理學、兒童教育發展輔導、班級經營、華文教育測驗與統計等。

3.表達溝通的能力華語教師需懂得第二外語並精通以利教學。並善於利用電腦多媒體器材與制作教具完善傳授教學內容。

 

(二)教材問題缺乏針對性。

(三)教學法問題需嘗試將語文融入教學方法裡。例如「如何以合作學習法進行語文教學」如此一來教師可以具體的知道如何結合兩者收到教學的效果及理論和實務結合。

(四)華語教師證照除筆試外建議加入試教項目。

 

徐振峰:林文通<我國對外華語文教學的現況與展望>

建議閱讀以下檔有較新的數據及相關資料

我國對外華語文教育現況及展望教育部國際文教處 林文通處長 99年12月2日

http://tcsl.office.cycu.edu.tw/speech/991202.pdf

文中提到以下觀點值得進一步思考

我國華語教學優勢

  1. 我教學生動活潑、教學法先進適合外國學生。
  2. 我使用正體字及提供多元文化課程提供欲研習漢學及傳統文化者好環境。
  3. 我華語教師素質優、遍佈海內外學校對增進外國學生學習華語及台學極有助。
  4. 我自由民主之環境使外國學生生活適應較容。

 

威脅與挑戰

  1. 缺乏適用同國家、語言及文化之華文教材。
  2. 面其他地區價教師、教材、課程之競爭。
  3. 我高等教育品質及就業環境尚難吸引歐美學生學習華語需求高。
  4. 「華語文能測驗」TOCFL)測驗知名尚未打開海外考點仍有極大發展空間加上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的普及與競爭受測誘因相對較少。

 

對東南亞國家我在高等教育上占優勢應加強

  1. 編製適合當地的華語教材及加強選送教師前往任教增加據點。
  2. 善用我生動活潑教學特色 續研發適用同語言、國情及客層之教材。
  3. 以緻、高品質及較高價格之產業線為主。
  4. 持續擴充華語測驗題庫提高信與效、逐增加施測國家地區未期將「華語文能測驗」分級制與「歐洲語言共同考架構」接軌以符合國際標準吸引多外國考生受測。

 

心得

個人覺得台灣應將「華語文教學」視為「華語文文創產業」的一環來思考或許更能找出此一專業的活路。至今華語教學界大多仍限於政府教育系統但若能將華語教學視為一種「專業服務產業」或許更能激發此一領域相關人士的熱情。

眾所週知台灣被視為華人世界的文化先行者若能利用此一優勢從「華語文教育服務專業」及「華語文教育文化創意產業」的角度來思考經營華文產業包括師資訓練及認證、語言課程之開發、設計與經營、華語文教材的設計與製作含數位教材及網路經營、華語文教育延伸文化產品等等都值得進一步開發與整合。

或許未來「對外華語文教育」除了隸屬教育部、外交部、僑教組織以外可以更多整合文化部、經濟部的資源朝更寬廣的方向邁進。

 

 

 

 

 

 

 



課後分享 After class


在上課後提出你的心得及想法研究規劃
如果有相關資料分享請提原件或連結。

 

郭之恬心得分享

 

閱讀完江惜美和林文通兩位資料之後個人對於當中所言有些感慨

江惜美提出其對台灣華語教師所應具備的條件有幾點之處提到在華語教師對教學的勝任與否個人

覺得在考慮「勝任與否」之前是否先應討論「擁有與否」

台灣即使擁有了夠精良的華語師資請問國內有足夠和相對健全的教學機構供其任教嗎或是以各種名目

讓華語教師淪為國外高等機構的短期工不斷地出賣在研究所或大學所受過的所謂專業的嚴格的教學訓練

然後到國外當一年一聘的教學助理或講師在不斷要求華語教師所應具備的素質和水準之前相關單位是否

也像過去的公立學校機構保障了應有的教師工作權利或是只是在一個華語熱的七彩泡沫中再度創造了一群

比公立實習教師還不如的華語流浪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