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6

This version was saved 12 year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徐振峰
on March 28, 2012 at 12:06:28 am
 

6.(3/28) 港澳

 

 


 

本週版主:振峰


由負責報告組別全體擔任版主,並選出一人做為
輪值主席

 

楊老師:像兩位同學,先寫出要讀的文章,這是好的做法,別人也可以先知道。明敏的香港語文情況心得寫得很有意思。

 

書目整理:


請整理相關議題的各種書目,包括課堂講
義及同學提供的材料,及自行找尋的參考資料

 

上課筆記:


上課內容與討論 Lecture and Discussion
由負責報告組別整理上課筆記,大家補充。

 

課前準備 Before class


在上課前撰寫課堂講義之摘要及心得,
負責報告組別要準備回答問題。


徐明敏:楊聰榮,〈香港的語言問題與語言政策〉

 

    香港現況可用12字歸納:兩文三語(兩文:中英。三語:中英粵),英語至上,實用主義。

 

    這篇文章中討論了:官方語言問題、教育語言問題、母語教學問題、普通話問題、弱勢語言問題;以及英文和中文、廣東話和普通話、廣東話和少數族群語言之間的關係。

 

    在法律條文中,香港政府模糊界定中文與英文的地位,非「官方」,但「正式」。雖然兩言三語,但在教學語言的使用,仍以英語粵語為大宗。香港政府希望公務員能有高水準的中英語程度,許多文件皆有中英兩種版本,但有時也會因為效率或節省資源只出現一種。分別以兩種語言主持記者會、發布訊息和印製文書,使香港得以保持自己的特色,又能與國際接軌。

 

    教育方面,香港小學以母語為主,大學以英語為主,其中該如何銜接?香港政府曾試圖訂定對策,但結果被大眾認為是「拉低英語水平,中文也沒有進步」的失敗政策。較特殊的是,在香港的教學語言上,中英交雜被認為是不良的語言表現。

 

    中文的使用在97之後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政府對中文並無明顯表態,但民間對中文的接受度頗高。香港的中文教育目前有兩個問題:缺乏師資、中英雙語並行制度在中學階段,似乎讓學生兩種都學不好。

 

    我的學妹並沒有直接評斷「雙語並行的中學學制」的好壞,但她說:「……我國中時舉家移民法國,當時我的中文、英文都不怎樣,法語也只會一點點,那時真的很擔心很緊張。」由此可看出,香港學生對政府在學校中制定雙語政策也沒有太大的信心。

 

    我的大學室友來自香港,高中生涯於20022004 之間,根據她的說法,「大部分香港人都會講中文,但有人講的好,有人講不好……通常年輕人講的不錯,我的中文老師大都從大陸來,所以我的中文一開始都被你們(台灣)笑。」;「香港的大學是給尖子(菁英)讀的,像我們這種一般學生呀,經濟ok的就去歐美澳,經濟不怎樣的就來台灣讀吧,學費也不貴,我比較幸運,高中中文學的好,直接申請台灣學校就好,不用再讀僑大了。」;「英文的確是台面上的語言,不只政府機關、民間公司也是英文為主,履歷也要是英文,我想我們使用英文的頻率比台灣高很多……在香港,能用英文還是用吧,別講中文(廣東話ok),不然有些人會以為你從大陸來不想理你。」

 

 

梁月美:鄭宏泰、黃紹倫〈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九七前後的轉變〉

 

    香港人的身分一直很複雜,從歷史來看97年前(1842年)大清戰敗,香港分階段被割讓和租借予英國,成為英國殖民地,後來在199771日香港回歸中國,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香港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他們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但在知本主義制度及民主人權等,他們也認同自己跟中國人不同,認為自己是香港人,這樣的心理和認知上的模稜兩可,反映香港人所經歷的歷史。

 

    這篇文章調查了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在九七前後期間的轉變,讓受試者的身份歸類為四组,按照他們的自我身份認同為「香港人」、「中國人」、「兩者皆是」及「兩者皆非」。從調查中發現,1990-2001年的趨勢上看,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比率正在減少,而「中國人」的身份則日漸獲得認同。如按照年齡來區分,年紀越少越認同自己是香港人,年紀越大50歲以上的一群在認同上出現灰色地帶,認為自己是「香港人」和「中國人」的比率十分接近。在「本地生」和「外地生」方面,是跟據身份獲得的直接投射有連貫,隨著局港年份增加,他們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比率亦漸增,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則漸減。

 

    香港人前途的信心就直接與政治有關,調查顯示「香港人」和「中國人」的經濟直觀比較接近。九十年後,受訪者對香港政治的滿意度,有日漸上升的趨向。1997年前,「香港人」和「中國人」,覺得香港司法制度的比率相差不大。1997年後「香港人」對法制的公正性遠較「中國人」悲觀,差距更有擴大的趨勢。無論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對政府工作表現的評價都越來越差。在移民外國的抉擇上,「香港人」和「中國人」,歷年資料顯示有意移民外國的比率正在下降,可是「香港人」有意移民的比率較「中國人」為高,雖然打算移民離開香港的比率正在下降,但受訪者擁有「外國居留權」的比率不停上升,這樣可以反映出有受訪者取得外國居留前後,回流香港生活及工作的情況增加。對中港政府的信任度,「香港人」和「中國人」在身份認同上的差異,明顯反應在他們對中國政府和香港政府信任態度上,在2001年有54%的「中國人」信任中國政府,而「香港人」則只有26.1%

 

    調查資料清楚顯示,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人數有日漸減少的趨勢,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則變化不大,而「兩者皆可」的,則逐步上升的強化。由於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及外交成就,令香港華人羡慕或自豪,身份認同上因而出微妙變化。不過從三者在比率上的差距看,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仍佔絕大比率,這也可以反映部份香港華人對「中國人」身份仍有一定的抗拒。

 

李易修:Nobuyuki Tukahara,〈The Sociolinguistic Situation of English in Japan〉

 

徐振峰:張雙慶,〈香港中文大學教學語言的爭論〉


課後分享 After class


在上課後提出你的心得及想法,研究規劃,
如果有相關資料分享,請提原件或連結。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