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ew
 

06

This version was saved 13 years, 1 month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梁月美
on March 27, 2012 at 7:56:11 pm
 

6.(3/28) 港澳

 

 


 

本週版主:


由負責報告組別全體擔任版主,並選出一人做為
輪值主席

 

楊老師:像兩位同學,先寫出要讀的文章,這是好的做法,別人也可以先知道。明敏的香港語文情況心得寫得很有意思。

 

書目整理:


請整理相關議題的各種書目,包括課堂講
義及同學提供的材料,及自行找尋的參考資料

 

上課筆記:


上課內容與討論 Lecture and Discussion
由負責報告組別整理上課筆記,大家補充。

 

課前準備 Before class


在上課前撰寫課堂講義之摘要及心得,
負責報告組別要準備回答問題。


徐明敏:楊聰榮,〈香港的語言問題與語言政策〉

 

    香港現況可用12字歸納:兩文三語(兩文:中英。三語:中英粵),英語至上,實用主義。

 

    這篇文章中討論了:官方語言問題、教育語言問題、母語教學問題、普通話問題、弱勢語言問題;以及英文和中文、廣東話和普通話、廣東話和少數族群語言之間的關係。

 

    在法律條文中,香港政府模糊界定中文與英文的地位,非「官方」,但「正式」。雖然兩言三語,但在教學語言的使用,仍以英語粵語為大宗。香港政府希望公務員能有高水準的中英語程度,許多文件皆有中英兩種版本,但有時也會因為效率或節省資源只出現一種。分別以兩種語言主持記者會、發布訊息和印製文書,使香港得以保持自己的特色,又能與國際接軌。

 

    教育方面,香港小學以母語為主,大學以英語為主,其中該如何銜接?香港政府曾試圖訂定對策,但結果被大眾認為是「拉低英語水平,中文也沒有進步」的失敗政策。較特殊的是,在香港的教學語言上,中英交雜被認為是不良的語言表現。

 

    中文的使用在97之後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政府對中文並無明顯表態,但民間對中文的接受度頗高。香港的中文教育目前有兩個問題:缺乏師資、中英雙語並行制度在中學階段,似乎讓學生兩種都學不好。

 

    我的學妹並沒有直接評斷「雙語並行的中學學制」的好壞,但她說:「……我國中時舉家移民法國,當時我的中文、英文都不怎樣,法語也只會一點點,那時真的很擔心很緊張。」由此可看出,香港學生對政府在學校中制定雙語政策也沒有太大的信心。

 

    我的大學室友來自香港,高中生涯於20022004 之間,根據她的說法,「大部分香港人都會講中文,但有人講的好,有人講不好……通常年輕人講的不錯,我的中文老師大都從大陸來,所以我的中文一開始都被你們(台灣)笑。」;「香港的大學是給尖子(菁英)讀的,像我們這種一般學生呀,經濟ok的就去歐美澳,經濟不怎樣的就來台灣讀吧,學費也不貴,我比較幸運,高中中文學的好,直接申請台灣學校就好,不用再讀僑大了。」;「英文的確是台面上的語言,不只政府機關、民間公司也是英文為主,履歷也要是英文,我想我們使用英文的頻率比台灣高很多……在香港,能用英文還是用吧,別講中文(廣東話ok),不然有些人會以為你從大陸來不想理你。」

 

 

梁月美:鄭宏泰、黃紹倫〈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九七前後的轉變〉

 

    香港人的身分一直很複雜,從歷史來看97年前(1842年)大清戰敗,香港分階段被割讓和租借予英國,成為英國殖民地,後來在199771日香港回歸中國,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香港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他們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但在知本主義制度及民主人權等,他們也認同自己跟中國人不同,認為自己是香港人,這樣的心理和認知上的模稜兩可,反映香港人所經歷的歷史。

 

    這篇文章調查了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在九七前後期間的轉變,讓受試者的身份歸類為四组,按照他們的自我身份認同為「香港人」、「中國人」、「兩者皆是」及「兩者皆非」。從調查中發現,1990-2001年的趨勢上看,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比率正在減少,而「中國人」的身份則日漸獲得認同。如按照年齡來區分,年紀越少越認同自己是香港人,年紀越大50歲以上的一群在認同上出現灰色地帶,認為自己是「香港人」和「中國人」的比率十分接近。在「本地生」和「外地生」方面,是跟據身份獲得的直接投射有連貫,隨著局港年份增加,他們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比率亦漸增,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則漸減。

 

    香港人前途的信心就直接與政治有關,調查顯示「香港人」和「中國人」的經濟直觀比較接近。九十年後,受訪者對香港政治的滿意度,有日漸上升的趨向。1997年前,「香港人」和「中國人」,覺得香港司法制度的比率相差不大。1997年後「香港人」對法制的公正性遠較「中國人」悲觀,差距更有擴大的趨勢。無論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對政府工作表現的評價都越來越差。在移民外國的抉擇上,「香港人」和「中國人」,歷年資料顯示有意移民外國的比率正在下降,可是「香港人」有意移民的比率較「中國人」為高,雖然打算移民離開香港的比率正在下降,但受訪者擁有「外國居留權」的比率不停上升,這樣可以反映出有受訪者取得外國居留前後,回流香港生活及工作的情況增加。對中港政府的信任度,「香港人」和「中國人」在身份認同上的差異,明顯反應在他們對中國政府和香港政府信任態度上,在2001年有54%的「中國人」信任中國政府,而「香港人」則只有26.1%

 

    調查資料清楚顯示,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人數有日漸減少的趨勢,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則變化不大,而「兩者皆可」的,則逐步上升的強化。由於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及外交成就,令香港華人羡慕或自豪,身份認同上因而出微妙變化。不過從三者在比率上的差距看,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仍佔絕大比率,這也可以反映部份香港華人對「中國人」身份仍有一定的抗拒。

 

李易修:Nobuyuki Tukahara,〈The Sociolinguistic Situation of English in Japan〉

 


課後分享 After class


在上課後提出你的心得及想法,研究規劃,
如果有相關資料分享,請提原件或連結。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