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6

This version was saved 11 years, 10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張君川
on June 4, 2012 at 10:47:31 pm
 

16.(6/6) 泰國

 

 


 

本週版主:梁月美


由負責報告組別全體擔任版主,並選出一人做為
輪值主席

 

書目整理:


請整理相關議題的各種書目,包括課堂講
義及同學提供的材料,及自行找尋的參考資料

 

上課筆記:


上課內容與討論 Lecture and Discussion
由負責報告組別整理上課筆記,大家補充。

 

課前準備 Before class


在上課前撰寫課堂講義之摘要及心得,
負責報告組別要準備回答問題。

 

 

李易修:符翠蘭,〈泰國的華語文教育─過去、現況與未來〉

 

        本文主旨為描述與討論泰國華與教育的發展,並對將來之發展予以分析。

 

        (1)泰國華語教育之回顧: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之泰國華人移民以廣東與福建人為主,移民保留自己風俗,華語教育也隨之而生。

        1908-1945年:1908年中華會館於曼谷設立第一所華校,1911年各僑社相繼創辦方言教學之華校。因為華校完全為華人運作就讀,授課只有華人教材,因此受到泰國政府限制。

        1918年《民校條例》開始,泰國政府逐步加強對華校之管理控制,並逐步關閉華校,到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駐泰華校完全消失,1939-1945年乃華文教育最黑暗期。

        1946-1948年:二戰以後,在新政府治理下,對華文教育採寬容政策,1946年中泰友好訂《中通友好條約》,華校紛紛復校,形成蓬勃發展時期。

        1948-1976年:華校又開始受到打擊,特別是在1985-1978年間,中國為共產黨執政,中泰關係停擺,華校受到嚴峻的打擊。

        1976-1992年:華校限制仍多,但由於華文的經濟價值,在1990年時有些許放寬華文教育學習年齡,由小一到小四放寬至幼稚園到小六。不管如何,華校法律上全名「兼接華文民校」,華文是兼教,主要仍需教受為「國語」的泰語,而且必定是由民間所自行營運,此外華文教育內容(如課本)則完全受泰國教育部所管轄與規定。

        1992年至今:政府對華教逐步放寬,民校可以成立幼稚園,並且批准第一間華僑大學成立。

 

        (2)泰國華語教育之現況與問題:

        1975年中泰正式建交後,華語教育逐步放寬,乃至支持鼓勵。這些開放政策如:華校可由幼稚園至中學、華校可於課餘時間增加華語課程、可直接聘請外國老師、各年級學生可選修華文以及中文列入國立大學考試科目。

        泰國華教現況:學校積極開設中文課程和中文專業,各校與大學都出現了中文課乃至中文系;積極開辦各種華文業餘學校、夜校、培訓班等,即非正規的華語教育興盛;中國政府官方的「孔子學校」開設,2005年後積極推動泰國華與教育人才;台灣的師大承辦「泰國華語教師師資儲訓班」,2005年後已有數批教師前往泰國任教。

        華教現存問題包括:缺乏合適,目前缺乏統一性、性統性以及符合泰國國情之華教教材,並且教材昂貴;華語教師不足,特別是2008年泰國政府將中文列為必修第二外國語,教師人才缺口更大;華語教師待遇不足,導致中文系畢業者多進入薪資較高之私人企業,不願從事教職。還有其他問題包括:缺乏語言環境,泰國華人於學校外的生活中,包括在家中與父母對話皆無法使用華語;學習時間有限,國小、國中每周僅有三小時正規華語課。

 

        (3)泰國華教之未來:

        中文熱成為社會時尚風氣,政府從基層教育開始強化華教,以期於大學時學生已有一定基礎。華語之學習最重要的是在於經濟因素,中國日益繁盛,華與人口也日益增加,因此華語成為泰國在國際市場提升地位之因素。

        華語教材問題上,泰中已經聯手開發符合泰國學生之系統性教材,並且降低售價以符合市場需求。

        師資問題方面,泰國政府推動華語師資留學中國或台灣,同時中國於泰設立「孔子學院」,以及大量漢語教學志願者赴泰任教;此外,泰國華教機構為提升教學品質,增加自中國或台灣聘請華語師資赴泰教學。

 

 

 

徐明敏:François Grin<Using language economics and education economics in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這篇報告的目的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一種語言之選擇,作為語言教育政策的參考。

作者提出了幾個問題:

  1. 為什麼有些語言會成為優先被學的語言?
  2. 如何評價學習一語言的利益?
  3. 語言的教與學之間,有哪些成本與效益?
  4. 語言政策牽涉廣泛,如何在經濟、文化、社會中取得平衡?

 

    語言最早反應在社會經濟地位。語言和收入的影響,使語言被視為是重要的個人投資與工作技能。越多人使用的語言,價值越高,也因此吸引我們學習特定的語言。語言經濟就是探討語言多樣性的「價值」,或語言這種多樣性的代表效益。

    語言和其他商品一樣有生產、消費和交換(交易),如課程,書籍或其他在特定的語言,文化產品等。將語言當成產品輸出當然也會有供給與需求。

    經濟學給提供語言政策各種分析、利害取捨,對衡量效益和成本的政策選擇或作為在決策方面的分析標準。這樣的分析確定了收益和成本,也能從個人和社會的角度來觀察,制定不同的語言政策,並提出這樣政策之益處和成本的大小的估計。

    作者使用一些經濟學之公式來換算學習一語言的報酬率(rate of return)高低,在一項針對瑞士人的調查中,顯示英語程度和收入有很大正相關,即使在同一層級的工作中,會英語依然相對有利。此外,語言地區之間也有顯著性差異。在瑞士德語區會英語有很大的優勢,而在瑞士法語區,德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報酬率則高於英語。特別是在金融或國貿行業,英語好則是大大加分,在其他行業就沒有這麼明顯。這種觀點不在於政治或文化考慮,但從經濟的角度可看出一種語言所影響的勞動力之市場價值。

    瑞士的調查結果顯示,每種外語的報酬率不同,從5%至14%。有如平均收益率金融資本。在這種情況下,外語教學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投資。

    但從經濟效益層面的角度來看,少數民族的語言並沒有學習的經濟價值。但作者提醒,語言政策的制定,還需考慮其他政治或文化因素,少數民族或較少使用語言的情況屬特殊情況,需個案處理。

 

 

張君川:張嘉倫,〈泰國曼谷華人的台灣意識─以台灣會館為例〉

 

    本文探討台灣華僑如何呈現、並且呈現什麼樣面貌的「台灣意識」?在本文中,作者認為台灣意識是個不斷變動的概念,現階段而言台灣意識應為「獨立擺脫箝制」的反抗意識。歷史上台灣多次易主,台灣意識因而有不同的解讀與詮釋。

 

 

    東南亞的泰國,早在素可泰王朝就有華人移民的紀錄。1279-1299年蘭甘亨國王邀中國陶匠設窯製瓷;1405-1433年間鄭和七下西洋,隨行人員有些滯留當地經商;泰王鄭信招募華僑抵抗緬甸的入侵,又吸引中國沿海農民移居泰國;1920年代,有台人為脫離日本統治而赴泰謀生,然此輩多已作古,子女又多泰化,亦少史料可稽;戰後也有不少台籍人士留滯泰國發展,漸漸開展出一席之地,也是華僑最團結的年代,這一輩的台僑開創了台灣會館的初基;1960-1970年代,台人多帶著工業技術來扶助泰國輕工業的發展;這批台灣人開創工商業,也成了台人社群的主力。

 

    關於台灣意識,論者以為明清時代仍屬中國地方意識,到了日治時期成了民族意識與階級意識等的台灣集體意識,戰後則成了反抗國民黨的省籍意識,而到解嚴以後,面臨中共的國際壓力,乃成為反抗中共的政治意識。可見台灣意識原有對於「祖國」的期望,但重歸祖國之後反受傷害,漸漸走向本土化、民主化,成為包容族群並具正面意義的「新台灣人」。

 

    本文所欲討論的對象──泰國台灣會館,係全球最大台灣會館,其入會資格也較嚴格,必須具備中華民國國民身分才可入會。作者針對會員的基本資料、身分認同、台灣意識與台灣獨立等問題訪談。作者認為當地台胞在訪談過程中較能理性的就事論事,對台灣的政治經濟現況有批評有讚揚,但整體上還是支持台灣。對於政治語言「新台灣人」則沒有太多的感受,因為這樣的詞彙沒有太多具體的思想與內涵,因此也就不具任何象徵意義;台胞對於台灣人的身分認同不需透過這種抽象的意識來證明其歸屬。或許可以說,台灣意識就是「感受到自己是台灣人的意識」。從訪談中可見,在身分建構的過程中,並無對於「我是誰?」的困惑,反而十分清楚自己的定位,而若追溯祖先,也似非什麼嚴重的認同問題。

 

    因此可說,台灣意識背後雖然蘊含政治、文化、經濟、歷史等因素,但基本上仍只是個中性的名詞,實不具有太多政治意味。

 

 

 

梁月美:江雲風,〈泰國華文學校教育〉

 

泰國的華文教育在幾過數十年的限制,在現今國際社會對於華語的重視及學習的潮流下,逐漸變得相當重要,泰國政府對於華語教學也大力提倡,希望透過歷史的演進和及開辦華語教學者的目的來探討泰國的華文學校教育,由於中國連連戰爭,無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或是國共內戰,這是中國最大的一波的移民潮,中國人民進行了歷史上的移民潮,華人開始從世界各地移動,也直接或間接將中國的社會人文風情帶向世界各地,在泰國也不例外,在移居初期的華人是泰國的少數團體,因此更需要族群彼此之間的幫助和自救,保留自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語言文字來鞏固民族感情,更進一步透過婚姻、祭祀和教育活動來具體化這些感情行為,進而形成一個團體,泰國的唐人街就是最好的證明,其實不只泰國有唐人街,世界各地都有唐人街,就是大環境下移民潮下的產物,為了使華人的下一代子孫能夠傳承中華文化,開辦華文學校教育下一代是相當直接且有效的方法,因此在第一所受泰國政府同意開辦的華文學校正式開辦,名字為華益學校,但其主要目的是宣傳革命活動,實際上是忽視華文教育,但熱心的工作者,仍是繼續辦學,在主要負責人離開後,並另外開辦另一間新民學校,此時泰國的華文學校進入了第一波的興盛期,在泰國政府採取寬鬆的政府下,此時的華文學校除了數量大量增加外,在教育體係也是採取全華語來教授學生,其課程設計和教育體系,都是模仿中國內地,這樣的情況直到70年代國際排華的影響,泰國政府認為華文教育會動搖泰國的政治,因此除了限制華文教育更進一步取締華文學校,在這個時期華文學校幾乎消失,在新一代的華人移民子孫並沒有受到良好的華文教育,華文師資在此時也大量消失,形成一個大斷層,既使泰國目前有許多華人移居,但多數人其實是不會說中文的,泰是他們的母語,華文連第二語言也稱不上,在90年代,由於中國的大興起,泰國政府對於華文教育大鬆綁,中泰建交後,更是大力提倡華語教育,中國也定期派遣華文教師來泰國學校任教,推倡學習華文,建立孔子學院來推廣華文教學,目前是華文教學的第二興盛期,最具體的表現在華文學校的數量,目前在泰國的華文學校已來到150所之多,招生學生也大量增加,華文學校的地位也因此提昇,愈來愈多的學生也選擇華文學校來就讀,由於泰國限制華語歷史背景下,造成目前泰國在華文教推展上的一個大問題,便是教師專業水準的不齊全,泰國師資大量流失,華文老師數量不足,因此華文學校的老師大多由會說華文來教授,本身上並沒有任何專業訓練,例加教育學或心理學,在教學的質量無法保證,就目前泰國華文教師組成複雜,所以老師多是來自不同領域,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由於他們不是專職老師,也難以專心於教育事業,更無法保持教學品質的一致性,這都是在華文學校大量興起下所產生的問題,也是我們要重視的問題。

 


課後分享 After class


在上課後提出你的心得及想法,研究規劃,
如果有相關資料分享,請提原件或連結。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