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5

This version was saved 12 years, 1 month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on March 21, 2012 at 12:49:26 am
 

5.(3/21) 新加坡

 

 


 

本週版主:


由負責報告組別全體擔任版主,並選出一人做為
輪值主席

 

書目整理:


請整理相關議題的各種書目,包括課堂講
義及同學提供的材料,及自行找尋的參考資料

 

吳英成,〈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台灣語文研究》第五卷第二期(台北:2010),頁63-80。

 

 

上課筆記:


上課內容與討論 Lecture and Discussion
由負責報告組別整理上課筆記,大家補充。

 

課前準備 Before class


在上課前撰寫課堂講義之摘要及心得,
負責報告組別要準備回答問題。

 

張君川(?):吳英成,〈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

 

本文析論新加坡的語言景觀,並探討華語在英語霸權的社會裡之消長與發展。

 

新加坡係一多元語言與多元文化的國家。主要由華族、馬來族、印度族所組成,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與英語皆列為官方語言。其中英語因星國長期受英國殖民統治,並在政治經濟法律等層面沿襲大英帝國體制,是故英語在新加坡被視為各種公共領域的高階語言與主導語言,同時也是各族群間的共同語言,英語由是成為星國的強勢語言。

 

華人在星國雖佔人口大多數(76%),然華族內部存在諸多方言,如福建話、潮州話、廣東話、客家話等,因此華語(即國語)就成了華族內部聯繫各族群、傳播文化的共同語言。新加坡自獨立以來,教育政策以英語為主,華裔學生則輔以華文教學,然為個別科目,教學時數有限,導致讀寫能力弱化,華族社會漸從「脫方入華」轉變成「脫華入英」,不僅方言失去其地位,連使用華語為家庭日常用語的華族家庭比例也越來越低。

 

星國政府推行「講華語運動」(按:1979年起)前十年的階段以普及華語為其宣傳主軸,然華語普及的同時,方言在日常生活及地景中漸漸失去地位,甚至被取代。後十年則以認識中華文化,傳承文化傳統為主。在講華語運動的年代成長的新加坡華人,雖能流利地使用華語及英語,但較弱的讀寫能力恐怕是網際網路時代所必須提升與加強的。

 

事實上,新加坡早在1979年就開始檢討華文教學,至今三次改革華文教育,於1992年、1999年、及2004年先後調整華語教材內容及難易度,以因應家中以華語為主的家庭比例下降、英語、華語背景的學生開始產生華語水準分化等社會結構的轉變。2002年起,星政府實施雙語並用的教學實驗計畫,以期培養出具備雙語能力的人才。

 

中國的崛起,展現出華語的經濟價值;實施雙語政策的新加坡,英語仍佔強勢地位,作者認為,將新加坡打造為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及研究重鎮,以及翻譯服務業的培植,這些都是新加坡雙語環境的優勢與條件。

 


徐明敏:吳英成,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

 

    新加坡是一個由華族、馬來族、印度族三大種族組成多元語言、多元文化的國家,而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與英語則並列為新加坡的四大官方語言。然而在許多官方文件還是會標明「若有爭議,仍以英語版本為主」。由此可看出英語的社會地位;華語則是因為華人人口眾多、經濟往來頻繁的關係也被廣泛使用。

 

    新加坡自1965年建國以來,一直推行著「英語為主、族群母語為輔」的雙語教育政策。但是現在,在大環境的影響下,英語已成為強烈優勢語,許多華人後裔雖然在學校需接受12年華文教育,但這樣的培養卻不足以達到政府所希望的「雙語英、華人才」,因此多次教改,希望能栽培應付中國崛起後所需的大量華語人才。

 

    新加坡華族的語言政策轉變,從早期的「脫方入華」到現代的「脫華入英」,時間不超過半個世紀。一開始的華人移民多來自中國南方,彼此間只能以各自的祖籍方言溝通,如福建話、潮州話、廣東話、客家話、福州話、海南話等。新加坡政府為打破華族方言族群的藩籬,自1979年起大力推行多講華語,少講方言」。後來因以英語為主流的西方政治文化的影響力,90年代以後的十多年,大家開始從以「英語為主,華語為輔」推廣華語委員會主席也改由英校背景者出任,並以英語授課作為主要宣傳媒介。新一代的華裔的華語讀寫能力漸漸下降,英語的風行除了有其殖民歷史背景、經濟利益,更因政治社會菁英的普遍使用而取得優勢的地位。

 

    為補強華語的相對弱勢,政府修訂舊的華文課程大綱,強調均衡的教學重點,培養語言能力和灌輸華族文化與傳統價值觀並重、增加授課時間、將公民和道德教育科改用華文講授、將學生依程度分班等。這樣的教改看起來成果值得期待,畢竟與其他海外華族學生相比,新加坡學生正規學習華語的時間是最長的,整體水準也比較高、硬體設備也好。但依然有人認為,在此種教育政策下,還是無法培養出真正的「英華人才」,光是看政府獎學金得主、年輕一代的行政官大多不是從這一教育體系上來的,也就是如此教改政策無法吸引大部分華族的優秀學生。

 

    現實就是如此。李光耀在1997年全國大選期間曾表示:「即使因為中國的富強而使華語成為30年後的國際語言,新加坡也要繼續保留英文作為工作語言。」雙語政策決定了華語在新加坡的從屬地位,也預示了所有的華語政策的調整都只是改良,而非改革,而且必須是在不取代英語統治地位的前提下進行的。

 

梁月美:許慧伶《新加坡語言規劃》

 

雙語教育體系在1950年代被引入新加坡,1965 年獨立前後,官方主要語言是英語與馬來語,由於新加坡是個多種族、多文化與多語分用 (polyglossic)的國家,在社會上使用英語、漢語、馬來語、淡米爾語的四大「國語」。

 

語言規劃

英語是新加坡建立國際網路的工具,而政府提倡母語教育是為了避免英語與其他語言產生鴻溝,從歷史來看,早期華語學校和英語學校的數目差不多,但後來新加坡的英語佔有相當主要的地位,政府與法律體系採用的語言。1949年新加坡大學成立,多收英文中學畢業生,因此,華人社區於1955 年建立南洋大學,提供華文中學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1956年華文教育委員會報告書,建議 (1)政府平等對待四大源流學校、(2)小學採強迫性的雙語(英文與母語)教育、(3)中學實施三語教育(以馬來語為共同語),並尊重各校決定是以英文為第一語言,母語為第二語言,或是以母語為第一語言,英文為第二語言,並於1960年代明定馬來語為國語(National Language),但只用於國歌及軍隊發號口令等。政府宣佈自1987年起,所有中、小學一律以英語為第一語言,並可選華文、馬來文、淡米爾文為第二語言,所以除了母語及道德教育課程外,英語為所有科目的教學媒介。

 

新加坡英語 (Singapore English or Singlish)

新加坡的英語是屬於第二圈(Outer Circle),換句話說,英語是被制式化成額外的語言,它不但是最常使用的官方語言、工作語言及各種族溝通的橋樑,也是各級學校的教學媒介。新加坡所用的英文可以說是Singlish or Pidgin English,所以政府促進新加坡人民要說「標準英語」。

 

雙語教育

新加坡從幼稚園裏就是雙語教育由英語與母語(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來教授。此處的華語指的是北京話,而非教方言。新加坡的教科書有些是由商業機構出版,有些是教育部的課程規劃與發展部門(Curriculum Planning & Development Division)與其合作的。每十年修訂一次課程大綱(syllabus) 及教材。新加坡唯一的師資培訓機構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國立教育學院。

 

新加坡的義務教育僅及小學階段。幾乎每一所小學都設有English Department 及Mother Tongue Dept., 有些小學甚至與海外學校有合作計劃,小學階段相當重視「閱讀」。小學時學生要經過兩次篩選,第一次是小四要升小五時,學校以學生過去的英文、母語及數學這三科的能力來分班,分成EM1、EM2、EM3,有些學校可以分到ME3,這些分班爲了符合學生的語言能力。第二次的分流教育是在小六升中一時舉行。小學畢業生須參加全國性的小學離校考試 (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 PSLE)。

 

中學分流以PSLE為學生選擇適合中學教育。四種分流課程為:特選、快捷、普通學術與普通工藝。中四結束時特選、快捷要通過GCE ‘O’ Level,普通學術與普通工藝要通過GCE ‘N’ Level,若想進大學須通過劍橋高級水準文憑考試 (GCE ‘A’ Level) ,除了小四升小五的分流由學校評估外,PSLE, ‘N’ (Normal) Level,O’(Ordinary)Level及‘A’ Level等國家級考試則由考試局負責。總括說來,小學至大學先修課前須經過多次的分流篩選,主要的分流條件是以語言能力為主。

 

參考資料: Crytal, David (1997)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課後分享 After class


在上課後提出你的心得及想法,研究規劃,
如果有相關資料分享,請提原件或連結。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