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1

This version was saved 11 years, 10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郭之恬
on June 18, 2012 at 1:37:50 pm
 

 


 

1.(2/22) 總論-語言與政策

開課準備週, 請大家以後有時間補充.

 

上課筆記:

 

易修筆記:

一、                在社會語言學領域目前有專章在探討華語文政策,這是一個並非傳統華語教學(規範語言學)所會去探討的課題。在社會語言學之下語言並非制式化,而是隨著社會的型態而有所改變。

二、                泰國是東南亞裡面第一個可以將華語文作為外語教學的國家。

三、                評量方式:每周讀書札記、共同筆記。期末報告。

四、                新加坡的南洋大學是東南亞第一個華語為主的大學,是因1949年中國淪陷,華語文師資培育恐出現斷層,當地華僑因而發起籌組,最後因李光耀政策之故而被關閉。

五、                台灣語言學家主要是做規範語言學,而做社會語言學的較少。

六、                語言學習的因素:政策上(長時間的語言學習影響來看最重要)、經濟上(必須在政策許可上才能做到)

七、                目前華語熱有相對較好的語言政策作為基礎,東南亞以泰國為領先者、印尼則也有轉變。

八、                高低語:同時有兩種語言(雙語),在相同的地區不同的場合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做表達。

九、                語言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一種政策是地位上的宣示,例如將某語言制定為官方語言;第二種是實際上的語言政策,例如將語言教學深化進入各級學校課程之中。有沒有真正使用影響最大,若僅宣示性質事實上不使用於語言政策無補。專職性外語培育機構,美國有,台灣沒有。

十、                語言的排斥:作為官方語言較有互斥性、但作為外國語言學習則更多取決於經濟。

十一、        課程使用共同平台。第一個月須要先架構出小論文題目。

十二、        俄羅斯語言政策,開放5種語言自由於學校選修學習。俄羅斯人希望使用中文與中國人交談,但避免使用英文。

十三、        題目討論:

甲、從美洲中華中學校教學語言之改變看美國華人環境的變遷

乙、華語作為第二外語和商務使用之政策探討

丙、台灣書院

丁、歐盟的語言政策

戊、台灣的外語學習政策

 

 

文章摘要:


梁月美:楊聰榮,〈文化外交到經濟外交〉

 

Asean是東南亞國協的簡稱,由是十個正式的成員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及遼國。從1949年台灣開始與東南亞有深厚的關係,直到最近二十年才出現失衡現象,台灣與東南亞關係受到大陸與東南亞關係的影響,慢慢跟台灣斷交,1974年是馬來西亞、接著1975菲律賓及泰國。1980台灣與經濟關係帶動其他關係,1990年其東南亞國家跟大陸有邦交,台灣也鼓勵商人向動南亞投資。台灣在2000失衡了外交關係,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主要強調仍然是經貿外交,台灣代表處主要的人物是以服務台商及服務僑民為主,而印尼1994年印尼採取投資自然化政策,台商大企業才開始對印尼有興趣,在泰國1946-1990華語被壓制,現在鼓勵很多人民學華語,而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人民的文化跟中國其實很類似,在進行文化交流或投資貿易上並沒有太大的障礙,預計在2015正式成立「東協共同體」one vision one identity one community中國已經跟東南亞國家簽訂合作計劃,還通過孔子學院宣傳中國文化台灣的目標不只是跟東協共同體經貿外交,更要做文化上的外交。

 

Asean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的網站:

1.http://203.172.142.8/e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Itemid=21

2.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C%E5%8D%97%E4%BA%9A%E5%9B%BD%E5%AE%B6%E8%81%94%E7%9B%9F


徐明敏:Albert Bastardas i Boada,〈  World Language Policy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一種外語的使用與傳播主要是因為跨國經濟的發展,也就是全球化自由貿易、大型跨國企業,並且加上良好的通訊技術,使語言可以傳到世界各地,在全球化的新環境下,擁有多種語言能力實為一明顯優勢。

 

然而多種語言在同一社會中,難免產生摩擦。文中將語言環境比喻成一個生物環境,而這種環境也需要維持平衡與多樣化。但現今英語的強勢卻造成一些社會文化生態系統

 

一社會中的語言多樣性衍伸出diglossia的現象,發生的原因其一可能因政治和認知思維的不同,如在正式場合用A語、非正式場合用B語。第二個原因是由於其中一種語言在社會經濟或文化方面的優勢,造成使用偏頗。

 

作者舉出開發中國家語言危機的例子,顯示維護語言多樣性的重要。這些開發中國家的菁英,通常有機會接受歐洲教育,在他們學成歸國後,制定出的政策往往沒有考慮到自己國家的背景,因此不太成功;菁英們對外語的倚賴,也變相打壓了母語的空間;造成許多有能力的父母,放棄自己的語言改以官方語言和子女溝通,久而久之,自己的語言就消失了。

不穩;維持多樣化更是不容易。作者認為,在一社會中,很難在維護語言多樣性和自身歷史文化的尊嚴上取得平衡點;一個國家可以強制規定某一語言為官方語,但有時制定的目標不僅是訂定通用語言,還要消除其他語言系統,帶來其他社會問題。不同語言間的相容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李易修:張學謙,〈語言景觀與語言保存規畫〉

 

        作者親身在夏威夷體驗到當地原住民語言相當受到重視且「能見度」極高,相對於台灣的原住民語言則幾乎沒有能見度,儘管有凱達格蘭大道這類的改變作為對原住民態度的轉變,但是原住民語言流失的情形仍然非常嚴重,因此作者力圖運用「語言景觀」的概念來促進原住民語言的保存。

 

        雙語發展模式認為語言保存和「語族活力」有著密切段關聯,該理論的重點是弱勢語言若處於「削減式」雙語的情形,儘管能使弱勢語言不致完全消失,但是卻會使其弱勢地位確立,造成弱者愈弱的情形,因此最好的突破方式是盡可能的擴大弱勢語言的使用範圍,突破弱勢地位,才能達到「添加式」的雙語現象,確立「語族活力」保障弱勢語言。

 

        「語言景觀」乃指語言於公共場合中的能見度,能見度越高,會使語族活力越強,兩者會交互影響,因此「語言景觀」對保存與提升語言相當重要。可分為公領域的「政府標誌」與私人領域的「私人標誌」,有兩大功能,即「資訊功能」與「象徵功能」。「資訊功能」包含標誌某語言族群居住區和區別族群,通常強勢語言主導整個語言景觀;「象徵功能」則傳遞主觀的社會語言感知。

 

        弱勢語言的流失是世界性問題,台灣的各語言除華語外皆有流失問題,特別是原住民語言的保存規劃更形重要,這種規劃需要地位與語文規劃的配合,於施行上給予原住民建立景觀語言的功能或地位,作為保存計劃的推行。

 

        近年來原住民族在族群覺醒與語言流失的因素下,對其族語的保存意識逐步上升,語言保存可增進本土認同與多元文化價值觀,政府政策必須積極提升其能見度,賦予原住民族語言景觀權,減低原住民在族與保存上的無力感,強化對語言熱誠與忠誠感,如此便能進一步強化語族活力,但目前語言景觀權不再原住民手中,尚須積極爭取,且目前原住民語言仍缺乏作為保存語言相當重要的文字化。文字化方面學者多建議以羅馬字拼寫,拼音上則必須尊重歷史文化脈絡,以「在地音」原則為主,這方面台北市已明定依照該原則命名。

 

        台灣的語言景觀幾乎是以強勢語言為主,無法反映多元文化的特色,政府雖已不再壓制本土語言但在保存上作為卻不甚積極,對原住民語言而言形同「安樂死」,語言景觀權作為主導語言保存的力量,必須還給原住民族,才能保障其語言。

 

 

張君川:趙綺娜,〈美國政府在台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一九五一至一九七零)〉

 

    本文討論五六零年代美國對台援助以及傅布萊特等法案的合作,促進台灣對美國文化、制度的了解;塑造中華民國政府為「中華文化的保存者、中國文明之代表」的形象,以提高國際聲望;協助培養台灣現代化之經貿、科技人才;並培養台灣政治、社會中的親美人士,以擴大美國在台的影響力。

 

    戰後,西方進入民主與共產集團的冷戰角力,美國除了給予盟國軍事、經濟、技術支援,也促進彼此社會文化、交流,同時宣傳自由世界的價值與認同。十九世紀,美國的傳教士到海外佈道,並以慈善團體、基金會等形式積極參與海外教育交流活動,傳播美國文化與價值,直到二戰前,多由民間推動,這是因為美國自由傳統觀念,對於政府介入傳播事業有著疑慮。直到戰前開始設立專門單位推動國家文化輸出工作。二戰時,美國無法堅持將文化、新聞排除於外交政策之外,為號召世人共同對抗法西斯政權,由駐外使館積極展開文化交流與宣傳工作,但戰後人民反對政府介入文化事業的情緒高漲,因此預算大幅刪減。然冷戰的對立情勢,使得傅布萊特法案、史墨法案等授權美國政府介入海外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

 

    1946年參議員傅布萊特(William Fulbright)在討論剩餘財產法案時提出修正案,旨在將美國在海外剩餘的戰時物資就地變賣,其所得經費充當美國與該國的國際教育交流費用,透過純教育、學術的交流增加各國間彼此了解;然而負責監督運作的董事會成員皆由國務院人員負責,各國的委員會美方代表也都由美國大使挑選,其決策以考量美方利益為優先,因此可說不得不配合美國外交政策之目標。

 

    1948年,為對抗蘇俄在歐洲的文宣攻勢,美國國會通過史墨法案,運用教育交換、大眾傳媒等方式做公共關係,宣傳美國、爭取外國人支持美國外交政策。此外,還有1961年的傅布萊特─海斯法案,強調外國文化輸入。

 

    1948年,美國推動復興西歐的馬歇爾計畫,對歐洲展開經濟、技術援助,也培訓、指導受援國的專業人才,此後一系列的法案都透過對外的技術業務合作總署等機構負責規劃國際技術援助活動;而共同防禦協助計畫也提供盟邦赴美受訓等事務。美國藉以讓盟邦了解美國的一切,對美國產生好感,促進自由國家的團結,也增強美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此外對台軍事援助也推動了台灣軍事現代化。

 

    然而這些所謂教育交換,以交換人數來看,實則美國希望影響台灣多於了解台灣。因為美國邀請台灣的黨政決策者、社會上的意見領袖、學生等,不但是在台灣傳播美國文化的媒介,也是左右台灣走向的關鍵人物,透過邀請這些人訪美的機會,讓他們認識美國、對美國產生好感;這對美國國家利益十分重要。教育交換活動所標榜的「交換」與「合作」,就其動機、經費、運作及影響來看,幾乎都是美國主動單方面的輸出,顯示美國對台教育文化交流的不對等關係。美國的文化、意識形態的傳播,也增進台灣人與東南亞華人對美國支持台灣政府的信心,鼓舞台灣反共士氣、塑造中華民國是傳統中華文化及現代中國的代表形象,美國的經貿技術支援穩定了台灣內部的民主發展。然美國政府並非文化互動中的唯一腳色,除此之外,一些民間社團也進行一系列文化、教育交流活動,其與美國政府分工合作、或是各行其是仍有待探討。而實際上,台灣對美國文化的輸入也並非全盤接受,至少發展不如預期。公費留學獎學金也開始保留一半名額給歐洲的部分。

 

 


郭之恬:日本民間的語言意識形態強烈 (Nobuyuki Tukahara,〈The Sociolinguistic Situation of English in Japan〉)

 

作者(Nobuyuki)從日本近代首次制定的語言政策(森有禮,1872)角度分析日本社會對語言的意識形態(Ideology),

並揭示最近日本政府為了全球化的緣故,有意將英語提升至第二官方語言(Yobui,2000 ),但由於民間對外來語(英語為例)的需求不強,因此此項政策的推廣遭受到困境和挑戰,此項分析的證明來自於作者針對了日本國內三大英語考試(TOFEL,TOEIC,EIKEN)人數做調查,發現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的考試分數相比,一直都位居末位,加上調查了日本國內的海外公司對於英語人才的需求,相對來說也不高(沒超過50%)因此推論即使英語能力不高,也不會影響在日本的求職和生活,但同時也導致了日本國內其他少數族群語言的被壓抑(如韓語和華語),而這個問題除了用歷史原因解釋,也包含了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對自我民族和語言使用的優越性;因此,即使政府有關單位為了國家發展訂定了從初高中開始加強外語能力的政策(2000),可是由於日本社會至今沒有迫切需要,以致於效果不彰,但作者提出了日本應該從文化接觸更新的角度來看”接納外語”這件事,如果希望延續日本本土文化,除了保持良好的日文能力,更應該和異文化有所交流,透過文化間的交流與認識達到文化更新和延續的目的,所以容納外語應該是接觸外來文化的首要做法,並也指出日本政府應該更多保護在日本國內的少數族群語言使用權

 

 

作者並在文中將1872年和2000年的兩任內閣文部大臣針對語言政策的宣言作一比照,強調了日本官方對於英語能力的重視和推廣,而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國家未來的發展和因應全球化的現象,然而作者在民間方面所做的幾項調查(包含了三項大型英語考試和企業問卷以及學英語的場合:公立學校,補習班和電視廣播等)均呈現了一般民間的英語水平不高雖然花費龐大補習費在英文上,但企業界的英語技能使用也不是必需等等的結論;藉以說明了日本社會當中普遍存在的語言隔離性(只要會日語就足夠)現象,而提出正因為一般民間不重視英語等其他外語,而導致了文化的隔閡與少數族群的語言使用權無法獲得保障;但也同時使得在日本的外籍人士或移民,均具備了一定的雙語能力(即自身的母語和日語能力);因為沒有日語能力等同無法在日本社會獨立且長期生存。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